(学生记者 胡漪 摄影 张耀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企业人才需求、岗位结构及员工技能升级不断产生深层影响。“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为探究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企业劳动力结构转型,3118云顶集团大学生创新项目团队(承古启新:新质生产力何以重塑劳动力结构)在指导老师谢靖副教授的带领下,于3月17日下午赴武汉领普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专题调研。
(图1:项目组参观智能体验馆)
【走进企业:技术革新与人才转型的生动样本】
在领普科技相关负责人陪同下,团队参观了智能体验馆。通过实地观摩应用场景,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对传统家居的创新性颠覆。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公司近年来劳动力结构的显著调整:研发端通过裁撤低技术含量岗位(如基础测试、仿制开发),聚焦能量采集算法、边缘计算等核心领域,研发人员占比从33%降至25%,但专利产出增长35%;生产端因自动化设备投入成本高,保留60-70名熟练工人,通过MES系统优化使人均产能提升,短期内维持“人机协同”模式。这种“哑铃型”结构反映了中小企业在技术革命中平衡创新投入与生存安全的现实选择。同时,技术升级也带来了员工结构调整:研发与技术岗位占比提升至40%,一线操作岗位逐步向“技术+运维”复合型角色转型。为适应智能化转型需求,企业通过“数字技能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培训。
(图2:领普科技负责人与项目组进行对话)
【深度对话:聚焦转型痛点与解决方案】
调研团队围绕“技术替代与人力资本再投资”“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机制”等议题与企业负责人展开探讨。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平衡自动化效率与员工职业发展”问题,领普科技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人机协作岗位再设计”“内部培训”等举措,实现技术红利与员工成长的双向赋能;通过实施“精准适配”策略,裁减基础岗位30%,定向引进边缘计算工程师,参与政府“数字技能培训计划”覆盖60%产线工人,人均产值较2021年提升65%。
(图3:项目组在领普科技合影留念)
【实践启思:以调研赋能学术创新】
至此,此次专题调研圆满结束。调研打破了同学们对“机器换人”的单一认知,领普科技“技术赋能人力”的实践经验为项目组的研究提供了关键视角,在企业数字化进程中,员工技能需求从单一操作向数据分析、系统维护等方向延伸,这也对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项目组将扎根产业实践,不断探究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结构转型机制,挖掘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为就业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建言献策。